1、大頭鯉 [云南玉溪江川縣]
大頭鯉的體形與鯉魚十分相似,但頭部較寬大,體形似鯉,所以得名“大頭鯉”。在中醫學上還可將其入藥,具有滋補、祛風的療效。近年來種群數量不斷減少,亟待保護。大頭鯉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因其肉細嫩,含脂量高,味美,營養豐富,頗受人們歡迎。尾柄細長。體長9—12厘米,最大體重可達2千克。頭特別大而寬,頭長大于體高和背鰭基長;頭背寬而平坦。口闊且大,亞上位,弧形,口裂顯著傾斜,口寬大于吻長。無須。下咽齒主行第二枚齒齒冠具2-5道溝紋。鰓耙排列甚細密,在48個以上,其長度超過鰓絲長。鱗大,側線鱗34-37個。背鰭 大頭鯉和臀鰭均具帶細鋸齒的硬刺。背、腹鰭起點相對或背鰭稍長,背鰭基。
2、云南裂腹魚 [云南怒江福貢縣]
硬骨魚綱、骨鰾魚次亞綱、鯉形目、鯉亞目、鯉科、裂腹魚亞科、裂腹魚屬、弓魚亞屬、云南裂腹魚種地方名 面魚外部形態特征 云南裂腹魚 ,體狹長,稍側扁。一般長約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頭呈錐形,口下位。下唇肉質,后緣游離,具左右2葉,無明顯的中葉,唇后溝不連續,下頜內側微角質化,但不形成銳利的邊緣。須2對,幾等長,較眼徑略長或相等。吻須的末端到達鼻孔后緣的下方;頡須末端達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齒3行,細長,頂端彎曲。鱗細小,腹部自鰓峽至胸鰭末端下方裸露無鱗;側線鱗較體鱗為大,臀鰭和-兩側均有大鱗。背鰭Ⅲ8,不分枝鰭條的硬刺后緣有鋸齒。臀鰭Ⅱ5。體背和側面青灰色,具有多數不規則的小黑斑點,腹部銀。
3、鱇浪白魚 [云南玉溪澄江縣]
名稱:鱇浪白魚 科屬:鯉科 學名:Anabarilius sgrahami (Regan) 地方名:抗浪魚形態特征 體細長,略圓,背部稍平直。腹棱自腹鰭基至-。頭長,其長顯著大于體高。吻尖。口亞上位。頜部突起和凹陷不明顯。無須。鰓耙35~38。側線位體側中線的稍下方,前端急劇下彎。背鰭無硬刺;臀鰭起點位背鰭末端的后下方。生存習性 生活在開闊水面的中上層。以食浮游動物為主。生殖期集中在6~7月。個體小,數量多,肉味鮮美,為云南特產經濟魚類之一。分布于云南撫仙湖。
4、滇池金線鲃 [云南昆明晉寧縣]
滇池金線鲃,俗稱金線魚,是僅產于滇池流域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外來種入侵、水體污染、生境喪失、過度捕撈等原因,在滇池湖體已逐漸消失。 ·中 文 名:滇池金線鲃 ·物種分類:魚類→鯉形目→鯉科→金線鲃屬 ·拉 丁 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屬中文名:金線鲃屬 ·國內分布:云南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經濟用途: 肉可入藥,有滋陰調元,暖腎填精的功效。主治虛老損傷、腎虛滑精等癥。
5、滇池高倍鯽魚 [云南昆明晉寧縣]
滇池高倍鯽魚是滇池土著魚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體鯽魚種群,系全雌性群體,行孤雌繁殖,保持了品種性狀的穩定和群體生存延續而成為鯽魚家族的新秀。滇池高背鯽魚是我省名貴土著魚類,在我省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欄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種群數量,有充足的種質資源,屬滇池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對象。 滇池高背鯽魚體形為紡錘型,體長為體高的2.28倍,體色銀灰,背部色較深,腹部色較淺。喜集群,特別喜在底質肥沃的淺水帶棲息和攝食。屬雜食性魚類,主要以腐殖質、營養碎屑為食,可清潔水底雜質,還攝食部分藻類,對水體有較好的凈化作用。高背鯽魚適應性較廣,能在湖泊、水庫、池塘。
6、絲尾鳠 [云南怒江瀘水縣]
又稱白須公魚,馬來西亞稱Baung。生物學特性 1.外部形態:頭部扁平呈圓錐形,軀干部圓柱形,背部較高。背鰭棘后緣有倒刺,胸鰭棘前緣有鋸齒,后緣鋸齒粗大。有脂鰭,鰭基與臀鰭相當。尾鰭分叉,上葉延長成絲狀。有須4對,包括鼻須1對,上頜須1對,下頜須2對,其中上頜須很長,末端超過腹鰭伸達臀鰭附近。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體色發灰,腹部銀白,體表及鰭上均無黑斑。2.生活習性:絲尾鳠屬熱水性魚類,生活溫度為15℃~37℃,最適溫度26℃~32℃,低于15℃明顯不適,14℃魚體失去平衡。pH6.5~8.5,對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屬底層魚類,集群特性明顯,較易起捕。在馬來西亞,絲尾鳠通常分布在河口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