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天下公司》昨天報道了中國工商銀行浙江金華商城支行的理財糾紛,在浙江金華,有10多位村民去年拿到1200萬元的拆遷征地補償款,因為輕信銀行客戶經理鈕華所說,就購買了工行的所謂理財產品。誰料,資金遭到易手和凍結,轉入客戶經理 鈕華的控制范圍,至今依然有400萬元的款項沒有追回。
目前,鈕華已經辭職,而且還卷入了另一起合同詐騙案,已于今年9月被捕。現在這個事件又有最新進展,浙江金華市銀監局昨天約談了工行金華分行的行長。經濟之聲記者就此聯系到金華商城支行的辦公室主任邵格良,但他表示目前的進展還無法告知。
邵格良:這個事情(銀監局約談金華支行行長)也是單面談,我也無法確認。
據了解,工行方面為此準備了一份書面說明材料。目前,工行方面仍然堅稱沒有賣過涉案的所謂理財產品,并表示受害者資金從沒有進入工行理財產品賬戶,一切都是前員工鈕華的私人行為,工行并不知情。
這件事件的真相還有待厘清,但在財富管理需求井噴的大背景下,近期華夏銀行和工商銀行先后爆出理財門,已經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樂嘉慶表示,雖然從目前了解的資料,自己對相關結果無法下定論,但這些事件反映出銀行監管存在漏洞。
樂嘉慶:即便是員工個人行為,也表明他們監管上有問題。一個人能夠把這個事做成,那么這個監管體系肯定有漏洞。現在股票、基金監管比較嚴格,但是理財產品監管還不是非常到位。
除了監管問題,樂嘉慶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層面還存在銷售適用性的問題,客戶沒有對產品的風險有所認識。
樂嘉慶:比如(基金)年化9%-10%,其實這么高的利率應該有一定風險。現在由于變成理財產品、金融產品,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不匹配,大家沒意識到這個風險,這兩個曝出來的只是整個理財產品里的冰山一角。關鍵是(銀行)沒有把這類產品投資者要承擔的風險說明白,理財產品大家都覺得好像像銀行存款一樣,那其實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