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訊:永壽寺豆腐干是由武勝永壽寺僧人研制而出,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永壽寺始建于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堪稱武勝第一廟,相傳豆腐干是在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寺內主持宋鑒供和尚帶領眾僧,勤儉節約,以苦為榮,為改變飲食結構,研制出味鮮,細綿可口的豆腐干,經過幾百年一代又一代的寺內主持精研傳授,不斷改進制作方法,終于試制成功了永壽寺豆腐干。到新中國成立時,一個唐和尚將制作工藝傳給吉亮和尚,由于現在僧人逐漸減少,避免工藝失傳,吉亮和尚傳給了俗家弟子陳濤,陳濤利用獨特的制作工藝建立武勝縣永壽寺傳統系列豆制品廠,成為永壽寺豆腐干制作工藝的第一代俗家傳承人。
“永壽寺豆腐干制作工藝”是一種從宋朝時期流傳至今的民間手工技藝,做工精細考究,主要在生活于武勝永壽寺的僧人間流傳。首先要用泉水浸泡一晝夜,然后磨成漿,漿汁至少過濾兩遍以上;煮漿時再添加20%-25%的泉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凝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絡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凝固時,降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包前還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于打破網絡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上包時先將包布鋪在格板(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干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稍高于格子幾毫米,數量根據豆腐干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后將包布包扎緊,加壓成型,1小時后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干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泉水中浸泡30分鐘左右取出。浸泡過程先將適量精鹽放人泉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干置于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后撈出,瀝去水分。再取適量泉水倒入鍋內, 放入精鹽、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精,制成鹵水。然后將鹵水回鍋燒沸加人豆干,煮30分鐘左右,取一豆干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