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石縣委、縣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第三產業的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文化旅游事業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靈石縣文化旅游產業緊緊圍繞“創品牌、抓特色、帶全局”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大主題,精心運作,全力推進,有效地助推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靈石最具代表性的晉商文化、民居文化和龍鼓舞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傾力開發,全方位培育,精心打造靈石傳統文化的品牌。首先著力打造以王家大院為龍頭的晉商文化品牌,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完成了王家大院的修繕和開發,2004年又投入3000余萬元對王家大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崇寧堡進行了開發宣傳。經過連續近十年的開發、促銷,初步形成了以大院建筑為載體的晉商文化品牌。其次是全力打造靜升古鎮民居文化品牌。靜升古民居是華北民居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2002年又成為首批公布的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并名列榜首。圍繞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縣政府先后投資100萬元,完成古鎮的保護規劃、建設規劃和旅游規劃,并于2006年投入500萬元鋪開了古鎮的修復工程,力爭通過三至五年完成古鎮的全部修復整治,打出靜升古鎮的王牌。此外,該縣還著力打造以龍鼓舞為代表的民間傳統文化。先后投資數十萬元挖掘、整理、排練了獨具靈石特色的龍鼓舞藝術,使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瑰寶重放異彩。
為促進全縣公共文化健康發展,縣委、縣政府堅持多樣化、靈活化的方式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政府投入推進改善縣文化館、圖書館場地窄小的狀況,新建了文化藝術中心;縣圖書館每年投入10萬元用于購置圖書、報刊,目前藏書已達到5.8萬冊,成為全省投入最多、增書最快的縣級圖書館;縣文化館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積極開展藝術人才的培訓、選拔,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各鄉鎮按照鄉鎮文化建設“四個一”的要求,全力推進文化站、圖書室、電影放映隊、文藝表演隊的建設,目前60%的鄉鎮工作目標已接近尾聲。隨著農民文化需求的增加,民辦文化迅速發展,全縣先后涌現出了梁家墕鄉的張耀玉、段純鎮的續海亮、劉寬厚等13個農民書屋,在補充農村圖書室建設空白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帶頭作用。一批民辦劇院也在嶄露頭角,英武鄉岑泊村村民馬計斌投資500萬元新建獨資劇場一個,多次組織省內外團體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據初步統計,全縣目前有農村文化室13個、文化大院3個、民間演出隊伍20余個、電影放映隊伍8個。
與此同時,全縣文藝創作呈現繁榮景象,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編寫了以挖掘歷史、再現歷史、弘揚歷史為主題的140余萬字《文史資料叢書》4冊,130余萬字的《靈石文史叢書》;一批熱愛靈石文化、宣傳靈石文化的地方人才,先后編寫《靈石民間文學集成》、《王家大院叢書》、《靜升史海鉤沉》等一批作品,全縣文化市場管理也在宣傳文化部門的有效監管下邁入規范化管理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