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所的研究體制設置:
業務科研活動分9個部:1,麥類作物研究部;2,玉米研究部;3,油料作物研究部;4,甜菜研究部;5,大豆及農業生態研究部;6,飼料作物研究部;7,蔬菜作物研究部;8,植物保護研究部;9,啤酒花、高粱及藥用植物研究部。
二、研究所人員配置結構:
2007年,全所共有職工511人。其中博士82名;碩士32名;大學本科生117名;中專畢業生184名;8年制學校(相等于我國的高中)畢業生96名。研究所領導體制實行所長任期負責制。所長是根據其學術造詣及威望,由民主選舉產生。所長配置兩名副所長或助理以及學術秘書。研究所設有學術委員會,一般是由學術威望最高的教授為學術委員會的主任。負責全所的及所外的學位授予以及科研成果的審核和鑒定。
三、科研方向和主要科研成果:
該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務是培育和研發大田作物和蔬菜的良種和雜交種(主要有:玉米,小麥,大豆,向日葵,甜菜,各類蔬菜,食品作料性作物,牲畜飼料作物,藥用植物已及工業用經濟類作物等)。由所內9大專業科研部實施課題攻關。培育和研發農作物良種和雜交種的首要目標是提高產量和質量。在此基礎上,利用科技手段和生物手段,提高農作物本身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的生物特性。此外,該研究所的另外一大工作是對本所科研成果的推廣,也就是良種和雜交種的制種繁育、對良種的復壯更新、對良種親本的提純保護。第三,是與此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科研工作。第四,研發制種技術。
研究所的另一大任務和功能就是承擔諾維薩德大學農學院的教學和試驗任務。其實,該研究所實行的類似美國的“科研-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體制。所里的高、中級研究人員基本上都承擔著農學院各系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大學在編的教授或講師。有的還是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可以說,研究所是農學院的一個組成部分。農學院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基本上完全由研究所來培養。學生們的實踐課、實驗教學以及研究生的研究活動均在該研究所完成。有的科研人員還是農業生產企業的技術顧問,甚至是企業的經理。根據研究所現在體制和工作,其主要任務可歸結為:科研,教學,良種繁育,成果推廣。
經過幾十年發展,諾維薩德大田作物研究所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農作物的良種培育領域成就優為突出。到2007年,共培育成功各類農作物良種和高產雜交種956個,其中在國內注冊推廣的有892個,在國外注冊推廣的有350個。各類作物的良種的數量具體如下:麥類—357個,玉米—198個;油料作物(主要是向日葵)—57個;大豆—85個;甜菜—31個;牲畜飼料作物—51個;各類蔬菜—64個;啤酒花、高粱及藥用植物—76個。在前南時期,由該所培育的蔬菜良種的普及率就達到全南蔬菜播種面積的85%,玉米種子的占到56%,使用該所提供的向日葵良種達到播種總面積的98%,大豆種子達到播種面積的80%,甜菜種子的使用達到播種總面積的50%以上。
該所已經得到了國際標準組織(ISO)的質量管理和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的認證,以此證明了該所在世界種子市場的先進地位。現在“NS SEME”已是該所在國際種子市場是的品牌,在東歐地區和巴爾干國家已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該所的種子已經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國家,東歐國家,前南地區國家,烏克蘭,俄羅斯;亞洲的有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拉美地區的有美國,阿根廷等。
四、該所與我國的科技合作情況:
我國與該研究所有著長期的合作關系,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該所與我國不同地區的許多農業科技院、所都進行過交流與合作,主要的有:中國農科院農作物種子資源的交換,山東省農科院的玉米雜交技術合作;甘肅和新疆農科院向日葵、玉米、甜菜種子改良合作;內蒙和吉林農科院的玉米、甜菜、向日葵雜交種子技術合作;海南省的玉米種子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合作等。該所與我吉林省農科院的合作最為長久和成功。既是在前南聯盟遭受國際制裁期間,該所與我吉林省農科院的合作也始終沒有間斷。每年保持科技人員的互訪和合作項目的交流。現在,該所與我吉林省農科院合作,在吉林省的白城市建立了“中塞向日葵育種中心”,兩國農業科研人員的長期合作,已經培育出兩個適應我國氣候和土壤特點的油用向日葵新良種,并在我東北和華北地區推廣。該所前所長,國際知名的向日葵育種專家(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向日葵》雜志主編、塞科學藝術院院士)Dragan. ?kori?教授,多年來積極推動和參與對華農業科技合作,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鑒于他在中塞農業科技合作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在2004年被我吉林省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外籍專家”光榮稱號。2006年11月份,他又榮獲了我國政府向在我國工作并有杰出貢獻的外籍專家頒發的“友誼獎”。目前,兩國科技人員正在合作培育口感好、產量高的干果型向日葵新品種。
隨著兩國科技合作交流的發展與深入,我國農業科技界與該所的多方面的合作關系一定會取得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