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中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和變化開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奧雙邊經貿關系的日漸緊密,也使得奧經濟界和媒體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加關注。近日,奧在經濟和金融方面的權威報紙經濟日報用專版對中國經濟發展進行報道和評論,有關奧企業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反應也連續見諸報端,現將這些報道綜合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評述
一篇介紹中國經濟發展的文章指出,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應對經濟過熱等潛在問題,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2003年9.1%的增長速度的話,將在中期內導致經濟過熱,而這是中國領導人所不希望的。但是迫于城市就業和農村流動人口等社會壓力,以及國家為實現增加9億農民收入的目標,國民經濟又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因此未來幾年內,中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面臨挑戰。文章引述我國家發改委馬凱主任的話說,"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重要關頭,搞得好,經濟可以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搞不好,可能就會出現大起大落。"
盡管國家計劃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加大投入,但這恐怕還是不夠在根本上改善農村的狀況。城鎮居民在經濟繁榮中大為受益的同時,農村人口卻面臨失業和貧困的困擾。金融體系不良貸款問題嚴重也是中國的一大隱患,積極的方面是2003年各大銀行對生產率相對較高的私人企業的貸款明顯增加。
引資方面,中國仍然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3年共吸引外資535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對外國投資者而言越來越重要。外商投資企業多集中在出口工業生產領域,使得中國出口在去年增長強勁。文章指出,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必須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和相關政策,否則投資將可能是災難性的。文章還提醒奧企業注意,即使是在中國業已站穩腳跟的外國企業,也可能因為政府政策或行業標準的突然改變而措手不及。例如中國去年底公布的無線局域網(WLAN)國家標準不同于國際標準,而令以美、日為首的外國企業大傷腦筋,而中國的同行業企業卻早有準備。奧報紙還報道了中美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方面的矛盾,稱人民幣憑借對美元的固定匯率,成功地抵御了美元對歐元的大幅貶值。
二、奧企業難以抗拒中國經濟的吸引力
奧經濟日報中國專版撰文指出,目前奧企業已累計向中國投資4.3億歐元,約有200家奧企業在華設立子公司或代表處,其中四分之一是生產型企業。有關中國經濟的歪曲報道并未阻礙奧企業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中國經濟的吸引力持續增加。
奧駐華使館商務處副商務代表Andreas Haidenthaler表示,基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奧企業對中國的興趣非常之大。奧企業的主要投資方向仍然是在華生產產品。此外,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開展對華業務方面有著巨大的機遇,因為德國的寶馬、奔馳、大眾等汽車公司正在將業務重心向中國轉移。
奧迄今在華投資額最大的手機芯片生產企業AT&S公司(投資額1.2億歐元)表示,中國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其設在中國的工廠的生產能力近期就可實現滿負荷,公司同時正在考慮增設第四條生產線,雇傭的員工總數也將從現在的700人增加到840人。
Semperit公司是生產橡膠和塑料的大型康采恩,在華業務也十分成功,目前已籌備在上海建立第三家生產廠。其它大型公司如蘭精集團(Lenzing AG)也將在華設立生產廠。奧生產特種耐火材料的康采恩RHI公司利用中國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的契機,在港口城市大連投資3000萬歐元建立了第二家在華生產企業。
在大型企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奧中小企業也在努力拓展中國市場。例如生產管風琴的中型企業Rieger Orgelbau公司已從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深圳文化中心獲得兩筆大訂單。
文章還報道說,奧對華出口自1997年以來翻了一番,2003年達到8.97億歐元,雖然增幅只有3.5%,卻是因為受到歐元強勢和"非典"的不利影響。中國在奧出口市場中位居第18位,并且是美國之后的奧第二大海外市場。奧對華出口的重點是機械和設備,主要出口地區是上海、廣東和江蘇。根據奧方統計,中奧雙邊貿易額2003年達到26.6億歐元,增長3.8%,占奧外貿比重為1.7%;其中,從中國進口占奧全部進口總額的比重為2.21%,對中國出口所占比重為1.14%。
三、中國國內部分產業過熱引發連鎖反應
較為突出的例子是近來中國國內鋼鐵行業的過熱發展已招致奧鋼鐵行業的抱怨(詳見經貿動態第9期)。4月7日,奧經濟日報再次報道奧一家中型鋼鐵企業已經受到中國鋼鐵經濟膨脹的嚴重沖擊,甚至面臨倒閉的危險。這家生產鍍鋅鋼板和金屬絲的企業雇傭了80名員工并在德國設有一家子公司,目前雖仍在生產,但已無法買到而且也買不起新的原料。該公司總經理表示,遠東地區對鋼鐵原材料的極大需求已導致鋼鐵市場紊亂,廢鋼鐵的價格在數月之內上漲了120%,焦炭的價格則翻了五倍,從每頓100美元漲至500美元。由于中國國內對鋼材的需求十分旺盛,預計還會繼續使國際原材料市場局面惡化并牽動價格的不斷上揚,屆時企業將被迫關閉。
文章說,對奧鋼聯等大型鋼鐵企業而言,當前局勢雖不樂觀,卻可以應對,而中小型企業卻受到國際原材料緊缺的嚴重威脅。基于原料日益緊張的情況,奧鋼聯公司已經在考慮收購礦山的計劃,以防鋼鐵危機加劇。
四、奧國內部分行業擔心來自中國的競爭
1、奧紡織業迎戰來自中國的競爭
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配額2005年將被取消,奧紡織業為此憂心重重,擔心中國紡織品低廉的價格會給他們的產品帶來沖擊。據稱爆發性擴張的中國產品正在占領在美國市場,今年的市場占有量將從2002年的9%上升到75%。因此奧紡織業一致認為,如果中國產品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他們將要求歐盟延長對中國出口配額限制的時間。
奧紡織工業協會主席Peter Pfneisl向媒體表示:"中國的紡織品對全世界來講都將是個問題,毫無疑問會在未來給奧紡織業造成壓力。2005年WTO多種纖維協議到期后,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入歐盟市場的貿易限制將被取消,如果中國的工業結構不做調整,紡織品生產過剩的局面將得不到改善。中國人可以以低于成本價的價格銷售產品,因為他們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
該協會認為,中國紡織企業近70%屬于國有企業,如果中國在今年夏季之前改制不利,他們將要求歐盟對中國紡織品進口繼續設限2至3年。針對目前歐盟的一個特別工作組正在對此進行審查,此時提出大量申訴有利于促使歐盟延長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
盡管如此,延長對中國產品設限的時間也只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奧紡織界的生產現狀和困難。此外,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其它亞洲國家的競爭也在不斷增強。整個歐洲的紡織業預計將有40%的生產能力受損。
奧企業界人士認為:中國紡織工人的平均月工資不足40歐元,而且企業的廢水排放成本只有奧企業的1/3,這也是中國紡織品價格低廉的主要原因。中國企業三廢排放成本低或沒有排放成本,也是奧幾乎所有企業認為中國企業不平等競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國可能搶占其它亞洲國家30%的市場份額,因此不僅歐盟成員國有意延長對中國紡織品的配額限制,其它非歐盟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土爾其等紡織品出口大國也對中國紡織品心存戒意。
為迎戰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強有力競爭,奧紡織企業在輿論上造勢的同時,注意在資金和產品特色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據林茨紡織集團總裁Lehner介紹,該集團自有資產達到了66%,資產負債表總額由2002年的1.475億歐元減少到了1.338億歐元。林茨紡織集團還試圖以其特色的紡紗產品涉足亞洲市場,目前他們的產品已經開始向韓國和香港出口。
奧紡織界人士認為,中國的服裝工業正在加速發展,對進口面料和其它原材料的需求增長很快,奧對華紡織品出口在基數小的情況下可能會大幅增長,但總量不會太大,因為中國市場看似很大,但進入和占有的機會很小。為更加有力地開拓中國市場,奧紡織工業協會已聯合德國、瑞士的同行共同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為本國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服務。預計該辦事處頭兩年的開支為25萬歐元,奧地利承擔其中15-20%的費用。
奧地利紡織工業主要生產棉紗、織布、家紡產品如針織品、編織品等紡織產品,85%的產品供出口。全國共有企業近200家,就業人數約1.7萬人。2002年奧紡織行業的營業額達到29億歐元,同比增長0.5%。2003年上半年的營業額下降了5.9%,出現了7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極有可能下半年也無法補平這一缺口。
2、奧服裝界呼吁對中國服裝產品設限,但反對延長中國紡織品出口配額
奧服裝工業協會主席Wolfgang Sima、干事長Franz Pitnik針對目前奧紡織協會要求歐盟繼續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到2007年的要求發表意見認為,對中國紡織品(原料如布料或棉紗等)的進口限制應如期在今年年底取消,而對服裝的進口要延長設限時間,原因是來自亞洲的競爭壓力對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資本密集型的紡織行業,而且歐洲的服裝工業對亞洲進口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
奧紡織工業協會的一項行業調查顯示,業內200家企業中有一半認為將會遇到問題,而產品技術含量高的另一半企業持樂觀態度,理由是中國目前還無法生產他們的產品。
目前中國是亞洲地區對奧服裝出口額最大的國家,并且遠遠超過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2003年中國對奧的服裝出口額達到3.52億歐元,同比增長23.2%(見下表)。延長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的時間應是個臨時措施,根本上應從整個行業系統考慮對策。
3、我白瓜子企業考察團訪奧引起奧同行業企業的擔憂
近期,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請我處協助安排國內百瓜子企業代表團來奧考察,經多方聯系,歐洲主產區奧斯蒂利亞州(Steiermark)商會同意接待,但反應并不積極。據相關負責人告,奧企業對中國企業心存戒心,擔心中國企業得到良種后返過頭來與奧地利企業競爭,沖擊奧市場。據稱現在已經有低質的白瓜子從中國轉口到奧市場,并影響奧企業的產品銷售。
鑒于以上情況,我處認為國內各商會和敏感行業在加強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應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增信釋疑,讓外國同行業企業客觀地了解中國,并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受益,加強國際合作,努力營造雙贏的局面,適時防止國際上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新一輪限制措施。與此同時,我應盡快爭取歐盟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以免歐洲紡織和服裝行業今后以此為由限制我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