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招商網訊: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令天下郡邑皆筑城,于是,袁河流域拔地而起一座城池,且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宜春。
2000多年之后,這座浸染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江南城市,正嫁接著現代文明的基因,在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的歷史進程中,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朝著“幸福宜春”的目標闊步前行。
幸福,是需要底氣的。“幸福宜春”的底氣來自何處?宜春人給你的答案是:新型工業化所帶來的發展潛力和經濟實力。宜春市新型工業化的突破口,是從抓項目開始的。他們堅持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動力,以項目壯總量、調結構、增實力。今年1至7月,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19.9億元,同比增長39.6%,增幅全省第一;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139.8%,增幅全省第一;外貿出口總額8.8億美元,同比增長139.8%,增幅全省第一;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118個,數量全省第一;工業用電量46.97億度,總量全省第一。
閱讀完這些數字,熟悉宜春的人都知道,宜春的改變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從原先的小家碧玉,到現在的大氣磅礴,從原先的干部“講農業大半天,談工業一支煙”,到現在的“人人都是招商環境,個個都是項目能手”。這一變,宜春變得是那么令人艷羨、亮點鮮明——
你知道嗎?為了幸福的明天,宜春市主要領導親自抓,抓出原動力。市委、政府一把手每年外出招商時間均累計在2個月以上;建立了四套班子成員掛鉤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制度,要求班子成員每年外出跑爭項目均在1個月以上。縣(市區)和市直單位、部門的一把手均負責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
你知道嗎?為了幸福的明天,宜春市戰略行動持續推進,推出了驅動力。抓工業項目一年一個主題,2008年以來,實施了工業三年強攻戰。2010年以來,開展了“重大產業與重點項目推進年活動”,打響了“招商引資百日大會戰”、“項目落地百日大會戰”和縣域經濟發展三年大競賽。今年5月7日,啟動了“2012年項目建設夏季大會戰”活動。
你知道嗎?為了幸福的明天,宜春市統籌產業區域布局,布出了聚合力。以傳統特色產業為基礎,以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為原則,實行全市各地區域產業統籌發展,確定了鋰電新能源、機械電子、醫藥化工、紡織、竹木加工、鞋革、鹽化工、循環經濟等產業發展方略,形成了產業集群,建成了一大批特色產業基地……
走進宜春市袁州區慈化鎮集鎮,黑色瀝青路取代了以前破舊的水泥路,人行道寬敞整潔,以前的亂搭亂建不見了蹤影。從街上行人幸福的笑容里,我們讀懂了慈化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慈化鎮的變化,是宜春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至2011年底,宜春市總人口達550萬人,建成區面積24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2.7%。
新型城鎮化,成為構建“幸福宜春”的強大磁場。
我們欣喜地看到,宜春在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中,一個聲音定調子——讓宜春市城鎮化建設有了濃厚的格局意識,一個完整的規劃得以出臺。中心城區今年完善了宜陽新區、城南片區、袁州新城、明月大道兩側控制性詳細規劃。各縣(市、區)的規劃編制也有了實質進展。一個戰略促發展——持續推進“城建三年大會戰”,逐步走出了一條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宜居宜業、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之路,逐漸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城為支撐、小城鎮為基礎的規模協調發展、職能分工明確、空間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一把尺子量管理——按照“把城市當家管”的理念,創新城市管理。
現在,宜春人可以驕傲地告訴你:中心城區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宜居城市等多張國家級名片,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現“一次申報、率先摘牌”。全市60%的縣級城市(含縣城)已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宜春,你已不負春之名義。未來,宜春將會更美好!
推進“兩化”互動 深化城鄉統籌
開創進位趕超跨越發展新局面
推進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宜春市堅持以“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搶抓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江西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實現了加快發展、進位趕超、跨越發展的重大突破。
新型工業化篇:
高位推動——
壯大工業“航母經濟”
近幾年來,宜春市圍繞三年強攻工業戰略,開展了從“中心城區六大產業推進年活動”到“重大產業與重點項目推進年活動”,從“產業升級年活動”到“主攻重大項目、推進產業升級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并實行由市領導擔任總指揮、總督查、總保障、總協調的“四總”負責制,按照“項目化、時間表、責任人”的要求,做到“一月一通報、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結、年終交總賬”,始終保持強攻態勢。今年1至7月,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19.9億元,同比增長39.6%,增幅全省第一;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1.2億元,同比增長139.8%,增幅全省第一;外貿出口總額8.8億美元,同比增長139.8%,增幅全省第一;引進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118個,數量全省第一;工業用電量46.97億度,總量全省第一。
新興產業——
打造工業新增長極
宜春市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提出按照“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聚”發展路徑,梯次推進鋰電新能源、機械電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新興產業發展。針對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策劃包裝了一批項目,通過開展項目建設夏季大會戰,利用中博會、香港招商周活動、江西鋰電新材料產業推進會等招商平臺,積極開展新興產業招商。鋰電新能源產業目前已簽約項目119個,其中進資、動工或投產的企業74家,福斯特、聯威等一批知名鋰電企業落戶,已生產出電池級碳酸鋰、正極材料、動力鋰電池、純電動大中巴車、微型車、特種車等產品,鋰電產業發展鏈粗具雛形。
重大項目——
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堅持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主抓手,以項目壯總量、調結構。一把手親自抓項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其他四套班子帶頭,深入沿海省市和產業轉移輸出地招商;設立了重大項目線索獎和華木蓮獎,吸引更多重大項目落戶宜春;開展百項重大項目掛點服務活動;專門成立了重大項目推進工作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和綜合協調辦公室主任,每月前往縣(市、區)現場辦公,努力為企業破解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總投資75億元的江西宏宇能源一期項目、預計今年可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的全球最大輸液專業制造商佑美科技、我國第一條聚賴氨酸生產線等項目相繼投產;四特“兩城”、江特電機新能源電動車、新明珠二期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去年10月成立全市重大項目推進工作小組以來,共梳理重大項目線索315條,引進億元(或千萬美元)以上重大項目121個,其中超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2個。
扶優助強——
培植工業第一方陣
深入開展百戶重點工業企業掛點幫扶活動,連續幾年在全市選擇100戶規模大、貢獻大的行業龍頭企業,實行“一名掛點領導、一支服務隊伍、一套工作方案”服務,以重點骨干企業的快速發展引領和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加速崛起、趕超發展。2011年,全市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企業達457戶,10億元以上企業15戶,100戶重點企業對工業總量的貢獻接近40%;四特集團、仁和藥業、濟民可信、江特電機等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創稅能力高的龍頭企業紛紛擴產擴能,慶豐包裝、金源紡織、萬國礦業成功上市。今年1至7月,列入市調度的100戶重點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4.26億元,增長18.46%,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39.53%;實現利稅49.62億元,增長12.59%,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44.16%;其中實現利稅30.31億元,增長9.15%。
壯大基地——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宜春市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六大產業基地”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宜春市實施“十百千億工程”,推進“六大產業基地”建設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短短幾年,圍繞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規模、發展前景和市場定位的要求積極創建了一批國家和省級產業基地。鋰電新能源產業、高安建筑陶瓷、奉新紡織分別獲科技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的國家級產業基地稱號;袁州醫藥、樟樹鹽化工、奉新紡織、高安建筑陶瓷、市本級機電、宜豐竹加工、豐城煤電循環、上高鞋革等十個產業基地均獲得省級以上產業基地稱號。目前,全市產業基地已開發80平方公里。今年1至7月,宜春十大產業基地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433.27億元,同比增長25.3%;實現利稅51.83億元,其中實現利潤31.41億元,同比增長23.4%。
科技創新——
助推工業綠色崛起
近年來,宜春市引進高新科技項目134個,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由3家增至35家,占全省比重由4.9%提高到10.6%。在引進高新科技項目的同時,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科技轉化,扶持企業和項目的轉型升級。市政府每年整合500萬元,各縣市區按財力大小整合100至300萬元,重點扶持一批重大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目前全市有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依托諸多科技平臺,全市各類企業開發新產品179個,其中33個通過省級重點新產品鑒定,19個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4個被認定為省優秀科技新產品。科技的滲入,極大提升了宜春的經濟發展質量。目前,全市形成了鋰電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機械電子、新材料、現代農業與綠色食品等高新技術產業。
新型城鎮化篇:
準● 科學規劃眼光高遠
推進新型城鎮化,科學規劃是關鍵。中心城區繼2010年6月宜春市中心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年)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得到省政府的批復實施后,今年,市政府又投入上千萬元,完善了湖田片區、城南片區、袁州新城、明月大道兩側控制性詳細規劃。各縣(市、區)的規劃編制也有了實質進展。去年7月,樟樹市城市總體規劃率先得到了省政府的批準實施,明確了“西擴、東調、南優、北進”的城市發展方向以及“一城一基地一重點鎮”的空間結構;豐城市把城市總體發展布局調整為“一江兩岸、一江三橋、一城五區”,增加了城市生態經濟區;高安市重新調整行政中心選址,加快推進瑞陽新區建設;上高縣加大舊城區控規編制力度,完成了新城區3平方公里和河南片區8平方公里的控規編制,實現了城區近期建設控規全覆蓋,豐城、高安兩地城市總體規劃今年也先后通過了省政府的批準。僅去年一年,全市共投入2000余萬元,編制各類規劃100余項,使城市建設有規可循、有法可依。
快● 城市規模迅速擴張
截至2011年底,宜春市總人口達55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24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42.7%。與2008年年底相比,全市新增人口35.5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38.7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5.4個百分點。其中,中心城區推進“人口五年倍增計劃”,城區人口達到50.35萬人,邁進了大城市行列,建成區面積達到55平方公里。
優●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宜春市加大了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工程的建設力度,城市功能進一步優化,市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中心城區以城市創建為載體,先后新(擴)建城市道路100條,改造大街小巷400余條,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16.92平方米,增設公共停車位4200個,新(改)建公廁42個、垃圾中轉站16個,污水處理率達93.05%,燃氣普及率達95.01%,袁河秀江段全年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二級以上標準天數達365天。此外,袁州區啟動了宜春新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萬載縣已建成運行投資近70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工程,至此全市各地均建有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處理場,節能減排目標圓滿實現;所有縣(市)加快城市主干道建設,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15.08平方米。
美● 城市環境日益生態
中心城區按照“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環境發展理念,大力實施“13579”綠色工程,先后開工建設10個文化廣場、5個公園、30個游園,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42.49%、39.84%、14.24平方米。中心城區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宜居城市等多張國家級名片,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實現“一次申報、率先摘牌”。樟樹、萬載結合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大力推進城區公共綠地建設工程,于今年年初順利獲得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縣城)稱號,加上已經獲得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縣城)稱號的四個縣(市),全市60%的縣級城市(含縣城)已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新● 城建項目全面推進
自2010年“城建三年大會戰”打響以來,圍繞“提升老城區、拓展新城區、壯大經開區”的總體要求,穩步推進各城建項目建設。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城鎮三年大會戰”總建設項目共計626個,在建項目279個,竣工項目228個,計劃總投資825億元,已完成投資344億元。其中,中心城區建設項目共計146個,在建項目78個,竣工項目60個,計劃總投資210億元,完成投資112億元。此外,產業帶動性項目強力推進,豐城市全面啟動了總投資達30億元的省級服務業基地—江西龍津湖總部基地項目建設;靖安縣重點推進總投資20億元的“中部夢幻城”綜合旅游項目建設。
樂● 民生工程有效落實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宜春市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城市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的建設步伐。到目前為止,全市保障房建設共投入資金97億元,新建保障房小區76個、9.61萬套,其中,已建成4.6萬套,在建5.01萬套。全市已有4萬余戶住房困難家庭入住或即將入住保障房,受惠群體近12萬人。這項民生工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使人民群眾更加安居樂業。
千帆競發勢如虹——宜春縣域經濟百花齊放寫實
縣域經濟是江西崛起的筋骨。
宜春市把“縣域經濟和板塊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過人膽識推動縣域經濟錯位發展,形成一縣一品、你追我趕、百花齊放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書寫了進位趕超、富民強縣的精彩!
因地制宜 錯位發展
“三大板塊”各顯特色
宜春市轄10個縣市區,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豐樟高”和上高經濟占據了宜春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而銅鼓、宜豐、靖安等山區一帶則明顯發展不足。如何發展新型縣域經濟,推動各縣市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共同發展?這是擺在宜春人民面前的一道難題。
宜春市委、市政府通過調研,將全市劃分成三大主體功能區:
第一塊是包括袁州區在內的中心城區,當務之急是做大做強市本級,提高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
第二塊是包括豐城、樟樹、高安、上高在內的工業經濟區,主要任務是發展各類工業,使之成為全市工業的主要聚集地。這四個縣市的共同特點就是離南昌比較近,工業基礎比較好,產業集聚度比較高,有形成產業聚集的基礎。
第三塊是山區經濟帶,包括靖安、宜豐、銅鼓、萬載、奉新,主要是優先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同時根據各自條件,有選擇性地發展新型工業。
2010年初,為全面掀起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的新高潮,宜春以超前的眼光、超常規速度推進以擴規模、美環境、強功能、亮景區、活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城鎮三年大會戰。
全面啟動中心城“五區”建設,提升老城區、拓展新城區、推進袁州區、優化明月區、壯大經開區。
縣市城市:三年拉框架,再造新城區。10個縣市區以“拉框架、擴規模、美環境”為重點,加大城市建設投入,快速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促進城市面貌的大改善,城市品位的大提升。
小城鎮:三年成規模,功能更完善。小城鎮建設以“上規模、強功能、顯特色”為抓手,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努力提升承載力,使之成為各具特色、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發展縣域經濟,宜春注重科學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鼓勵各縣市區自主決策,錯位發展,既張揚了個性,又形成了鮮明特色;注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不顧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
龍騰虎躍 活力迸發
縣域經濟百花齊放
發展縣域經濟,不能按部就班慢慢走,必須以急行軍的速度,開足馬力,進位趕超。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強力扶持下,各個縣市區揚長避短,揚優成勢,再次迎來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春天!
煤電大市豐城充分發揮毗鄰南昌、工業基礎較好、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優勢,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加速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硒谷、循環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引進了富士康等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全省唯一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基地。
樟樹市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藥、酒、鹽產業如同三駕馬車,拉著縣域經濟飛速發展,涌現了四特酒集團、仁和藥業集團、宏宇能源等一批龍頭企業,建成了省級鹽產業特色基地。
要強的高安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最具優勢和最為擅長的還是建筑陶瓷。他們緊緊抓住佛山陶瓷產業梯度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果斷決策,建設江西省建筑陶瓷產業基地。落戶基地的陶瓷企業及配套企業已有226家,已投產陶瓷生產線107條,年產能達3億多平方米。
作為“平原四小龍”的新星,上高縣雄心勃勃地提出打造“江西昆山”和中部地區最大的鞋革產業基地。寶成集團、匹克集團、眾安科技等一批鞋革企業紛紛落戶,其中上高裕盛工業公司制鞋工人達1.8萬人,成為宜春市用工最多的企業。
與平原工業區豐城、樟樹、高安、上高你追我趕、爭先恐后一樣,在山區經濟帶,袁州、萬載、宜豐、銅鼓、奉新、靖安競相發展,虎虎生威。
萬載依托生態優勢,確立“有機立縣、生態富民”的發展思路,全縣有機農業種植面積達26.7萬多畝;有機水稻、木姜、百合等38個品種取得了美國、歐盟、德國、日本的有機食品認證,成為“江南有機農業第一縣”。
銅鼓竹鍵盤、宜豐竹地板。這兩個山水相連的山區縣做足毛竹文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竹鍵盤、竹鼠標、竹地板產品出口美國、巴西、韓國等國,與華碩、富士康等世界500強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成功打入美國沃爾瑪超市。
奉新不產棉花,卻以無中生有的智慧,吸引了金源紡織、寶源彩紡、春源紡織等一批投資超億元的紡織企業落戶,紡紗生產規模達75萬錠,其中金源紡織集團已連續三次增資建廠,總投資近20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
靖安在生態旅游上下工夫,著力打造“白云深處,靖安人家”休閑養生品牌,吸引了總投資高達60億元的中部夢幻城、金羅灣國際度假村等項目落戶。該縣還大力發展硬質合金特色產業,獲省發改委批準建設全省唯一的硬質合金工具產業基地。
向來工業底子薄、基礎差的袁州區,則依托宜春中心城區的優勢,大力發展鋰電、醫藥產業和服務業,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鋰電產業園、全國鋰電類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全力沖刺千億元產值。
龍騰虎躍,橫刀躍馬;分區突破,自成特色。
宜春人以不甘人后的精神、以創新求變的理念、以扎實穩健的作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實現了縣域經濟新跨越,再創了經濟發展新優勢。2011年,全市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的縣(市、區)達4個,其中豐城市財政總收入突破30億元,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樟樹市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億元,進入“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市”;財政總收入過億元的鄉鎮(街道)達到8個。
市委、市政府放權放手促發展
“一區九縣” 輕裝上路
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無疑是一張大考卷!有了規劃,關鍵在行動。
如何讓各個縣市區走出一條特色之路?宜春的答案是“放權”。
“我們給各個縣市區充分自主權,能下放的行政審批權全部下放,一個不留。市委、市政府允許各縣市區按照功能定位主動決策,分區突破。”宜春市委書記謝亦森說。
宜春發展縣域經濟,注重放權讓利與服務指導相結合,寧可窮在市本級也不增加縣市的負擔,讓縣域經濟輕裝上路,加速發展。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市里與縣里的行政關系理順了,縣里的自主權增強了,發展活力明顯提高了。
放權、放膽、放手的策略,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區的發展主動性,清晰的分區突破戰略,讓縣域經濟有了更為明確的主攻方向。當然,“放權”并不是“放任自流”,縣市區的發展離不開市里的支持。
為了壯大縣域經濟,宜春市委書記、市長向全市10個縣(市、區)承諾:3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縣(市)可以調動市委書記、市長前去洽談。市長蔣斌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外招商,被客商譽為“項目市長”。
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位推進;每年一次由市領導帶著國土資源、銀行、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巡回10個縣市區開現場辦公會,解決實際問題。
為了激發活力,形成“后進變先進、先進更先進”的發展氛圍,宜春堅持每年一次巡回10縣市區看特色、看變化,讓縣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加快自身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宜春市對縣域經濟的自主發展管得少了,服務卻更多了。在良好的發展氛圍下,宜春市各個縣市區相互比拼,你追我趕,“不進則退,慢進倒退,后進掉隊”!
高位推動全市推進
讓城鎮化“快”起來
三年拉框架,再造新城區!這是宜春市10個縣市區邁向新型城鎮化的鏗鏘足音。
三年成規模,功能更完善!這是宜春市潤物細無聲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精彩手筆。
宜春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當作“一把手工程”來抓。市委書記、市長親自率隊,先后赴浙江、上海、江蘇和 “長株潭”等地就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行學習考察,召開了由市四套班子領導、各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市直各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高規格會議,就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部署,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城鎮建設的意見》。各縣、市、區也相繼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出臺了相應實施方案,即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全面展開城鎮建設工程,確保全市城鎮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
宜春新型城鎮建設大會戰采取“統籌規劃、逐年推進、領導掛帥、部門領銜”的方式,充分調動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強化“四總”領導,即:市長任總指揮,組織部長負責項目建設的總督查,分管城建副市長負責項目融資、資金調撥和用地報批的總保障,分管公安工作副市長負責工程建設治安環境的總協調。
按照“項目化、時間表、責任人”的要求,采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經常到項目建設工地現場督導,嚴格做到半月一調度,每月一通報;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在中心城區和十個縣(市、區)進行巡回看變化,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工作發展勢頭。
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依托,以320國道和昌銅高速為主線,構建“一群、兩帶”的城鎮空間格局(一群指豐(城)樟(樹)高(安)城市發展群,兩帶指兩條經濟發展帶,即320國道經濟發展帶和昌銅高速經濟發展帶),促進各地有機銜接,資源共享,協調發展。
宜陽新區可謂大手筆:以“大規劃、大框架、大功能、大品牌、重民生”為總體思路,以“優質高效的行政服務區、現代服務業的聚集區、高尚生態的居住區”為發展定位,五年奮戰,一座現代化新城在宜春中心城區的東北部拔地而起!
豐城市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著眼對接融入南昌城市經濟圈,全面拉開“一江兩岸、一江三橋、一城五區”總規70平方公里、人口50萬的現代化城市大框架。
樟樹市明確了“西擴、東調、南優、北進”的城市發展方向以及“一城一基地一重點鎮”的空間結構。
各個縣市區以“拉框架、擴規模、美環境”為重點,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力爭打造成為一批各具特色、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
全市各地按照“突出特色、強化功能、擴大規模、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快省級示范鎮和市級重點鎮建設,擇優培育八景、臨江、株潭、慈化、上塘、曲江、建山等30個工業主導型、商貿服務型、結構調整型和旅游帶動型小城鎮,使之成為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新型工業園區、一座座獨具特色的新城鎮正拔地而起,展現出宜春市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