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藕絲糖歷史悠久。據《金溪縣志》記載,最早產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生產歷史,是一種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其外形似一團纖細而潔白無暇的藕絲,,以甜、脆、香酥的特點聞名,甜而不膩,酥脆卻不易碎,入口即融。其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生津潤燥,消痰止咳之功效。相傳在明萬歷年間,便有小販挑著糖擔,敲著小鑼,走鄉串村叫賣,每逢迎神賽會及春節前后更盛。它是在品種繁多的糖餅、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礎上慢慢發展形成的。一年中只有冬季才能生產,做法是用原糖拉成細絲(形為藕絲)再一團團包以芝麻、白糖、桂花、桔餅、天然純金銀花、桂花等。藕絲糖的來由無正史可考,相傳金溪還未建縣時,上幕鎮(今馬街水庫上幕岑)有一位唐把總,生性喜歡吃糖,同時,靠用糖巴結上司,撈得一身榮耀,因此人們背后都叫他“糖老爺”。有一年,他為了慶祝老母生日,除用糖做在一個禾斛樣大的壽字外,還勒令全鎮所有的糖師傅必須在九天以內,做成一種又軟又酥,沒有牙齒都吃得動的糖,如敢違命,嚴懲不貸。這一下可難壞了所有的糖師傅,一個個都束手無策。第八天晚上,當大家對著一鍋稀糖發呆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滿身污垢的跛腳要飯老頭。他向糖師傅乞討點稀糖。用碗盛給他,他不接,卻自己伸手去抓。只見他那一雙又黑又瘦又臟的手,象織女穿梭似的不停地抓著。一會兒,便抓出兩團又白又細的絲糖,隨手向糖師傅們一拋,霎時,人便不見了。事后,大家才知道這是李鐵拐大仙下凡來搭救他們。于是他們都學著抓,以后發展演變到今天的“藕絲糖”。傳說歸傳說,其實,藕絲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金溪藕絲糖用料講究、做工精細、工藝獨特,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為純天然綠色食品。它選用本地出產的優質糯米(傳統取用金谷巖的金包銀糯米和翠云寺馬尾泉的泉水來制造,據說如此便味道更佳)、大豆、麥芽,經選料、浸泡、蒸煮、發酵、濾漿、熬制、拉絲包餡、成形包裝工序制作而成。制作的關鍵技術在于熬制和拉絲兩道工序,對火色、氣候、調料、入窖、時間、發酵都要掌握得不差分毫,發酵過頭變成酸糖;火色老了,不但拉不出絲,而且味苦,變成牛筋糖;火色未到,不會凝結。同時,與天冷天熱和蒸糖時間、發酵時間都大有關系。新中國建立前,金溪縣的秀谷、珊城、瑯琚等地是藕絲糖的主產地。該產品因只適宜在攝氏15?C以下保存,制約了它的產量和銷量。新中國建立后,該縣食品廠開始大規模生產。20世紀80年代全縣常年產量在70噸左右,1985年達100多噸。1997年以后,藕絲糖的加工生產全部轉為民間個體戶進行。該產品多次被評為江西省優質產品,1988年參加了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在北京百貨大樓舉辦的全國優質產品展銷會上被列為特色優質產品展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