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縣們于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吉安市北部,東鄰樂安,南聯永豐、峽江,西接新余,北毗樟樹、豐城。縣境東西相距42公里,南北相距52公里。
我縣境內地勢東南、東北高,逐步向中部、西北部傾斜,屬吉泰盆地向鄱陽湖平原延伸的過渡地帶,全縣土地總面積12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60%,耕地、果園面積占29%,水面和村莊道路建設占6%。全縣平均海拔125米。境內最高峰為玉華山,海拔1169.1米,最低點在三湖贛江河面,海拔34米.我縣氣候條件優越.縣境地處東徑115°58'至115°44'、北緯27°30'至27 o58'之間,屬亞 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各,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年極端氣溫為-8.9°C和40.5 °C,年平均氣溫為17.6°C,年平均日照1702小明,年平均降雨量1562毫米,全年無霜期為273天.自然資源豐富,1998年全縣有耕地面積28852公頃,林業用地71665公頃,森林面積12482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4.4%,活立木蓄積量為196萬立方米;全縣有大小河流49條,主要河流有贛江河段、沂江河、湄汀河和溧江河,總流域面積1162.34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3.14%,有效灌溉面積2512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87.1%,水利蘊藏量1.9萬千瓦,實際可開發資源0.55萬千瓦.全縣有小(二)型以上水庫99座,實際可養殖水面3067公頃;縣境內已發現金屬礦藏12種,非金屬礦藏10種,主要有銅、錫、鐵、鈷、鎢、金鈾、鹽、螢石、瓷土、石灰石、煤等,另外銅礦、稀土金屬、煤礦等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新干縣歷史悠久,為江西十八古縣之一。新始于殷商,秦時建立縣制(包括今樟樹、新干、峽江),漢時定名為新淦,1957年5月改名為新干。1998年底全縣設5個鎮、9個鄉、1個國營農場和1個國營林場,169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委會,1252個村民小組,縣治金川鎮。1998年全縣總戶數8.5萬戶,全縣總人口29.2萬人,其中男性15.3萬人,女性13.9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4人。全縣有10個少數民族,民夜長夢多成主要為漢族,占全縣人口995以上。
建國50年來,新干的經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干人民解放思想,創新實干,全縣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為9.5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4.40億元,第二產業2.86億元,第三產業2.59億元,分別比1978年年均增長13.5%、20.4%、21.1%.1978年至1998年,一、二、三產業在宏觀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關系由1978年的71.7:15.1:13.2變為1998年的43.9:28.7:27.4.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農村經濟獲得全面發展。一是農業經濟由緩慢發展向全面迅速發展轉變。199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7.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8倍,平均第年遞增4.6%,糧食、油料、水果、禽蛋、肉類產量、水產品等農產品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二是由過去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多種經營轉變。1985年全縣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產值占78.1%,其他各業只占21.9%,1998年農業產值下降到63.3%,其它各業則上升到36.7% ;就農業內部來說,已由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向以糧為主,林、牧、漁業并舉轉變.1978年,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79.1%,1998年為51.8%,而林、牧、漁業則由20.86%上升到48.2%;在種植業中,1998年糧食作物的產值占種植業65.8%,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產值占種植業的34.2%.三是由過去的自給半自給農業模式向商品經濟轉變.農業商品率由1978年的34.5%上升到1998年的65.9%.四是由低質、低產、低效向優質、高產、高效轉變。1998年,水稻播種面積每公頃產量5218公斤,比1949年增加3561公斤。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農業的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縣正大力發展有本地特點的特色農業,現已建成柑桔、糧食、竹木、瓜菜、油菜、中藥材、生豬、水產等農業商品生產基地。五是由傳統耕作技術向現代化農業轉變。1998年,全縣農村機械總動力達86618千瓦,比1969年增長12倍。隨著農業機械大量增加,農業機械化、電器化水平也迅速提高。1998年每公頃耕地用電量達99千瓦小時,每公頃耕地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143公斤。
建國以來,我縣依托豐富的資源,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較快發展。一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更趨合理。1949年全縣僅有石印刷、土紡織、食品作坊以及鐵木篾個體手工業,工業總產值只有185萬元。199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數為1243個,工業總產值達7.29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3%,其中"八五"時期平均遞增23.3%.鄉鎮工業異軍崛起,單位數由1958年的12個,增加到1998年的1176個,工業總產值由1958年188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4.4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增加到61%.國有、集體和非公有工業在全縣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由1957年的48.9:51.1:0變化為1998年27.6:34.4:38.0.輕重工業結構已逐步由偏重"消費補償"的輕型結構向"投資導向"的重型結構升級,1998年輕工業完成產值4.45億元,重工業完成產值2.84萬元,輕重工業比例由1957年的73:27變化為1998年的61:39.二是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1998年食用鹽77889萬噸,比1987年增長39倍;木材5.4萬立方米,比1949年增長270%,機制紙及紙板2383噸,比1972年增長149倍;發電量1053萬千瓦時,比1951年增長329倍.三是已基本形成了以鹽化工、建材、糧食飼料三大產業為支柱的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體系.1998年全縣擁有一個年產食用鹽9萬噸的精制鹽廠,一個年產水泥8萬噸的水泥廠,大小玻璃制品廠6個,年產玻璃2664噸,以及飼料加工企業15個,年產飼料3.38萬噸.
縣境內交通方便,已初步開成了以縣城金川鎮為中心,以京九鐵路、105國道以及正在修建的昌贛高速公路為干線,外通各縣、市,內聯各鄉、鎮、村的交通運輸網絡。1998年,全縣境內有公路87條,公路通車里程684公里,比1949年增加647公里。貫穿全縣8個鄉鎮的公路干線新七石油路二期工程已近尾聲;全縣鐵路營運里程43公里;贛江河段流經八個鄉鎮,并有沂江河段、袁河河段、湄湘河、溧江河四條支流。贛江河段建有貨運碼頭9處,汽車輪渡口2處,行人渡口17處。郵電事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852萬元,比1949年增長1684倍。全縣無線電尋呼系統、大哥大和各鄉鎮程控交換、數字微波、光纜傳輸為主,設備、技術先進的電信網和郵件計算機處理為主的現代郵政網。
建國5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我縣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固定投資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投資總量增長迅速。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投產。1978年至199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完成12.27億元,平均每年達5842成元,集體單位完成3.11億元,平均每年為1481萬元,集體單位完成2.02億元,平均每年為960萬元,城鄉居民完成7.14億元,平均每年為3401萬元.
建國初期,城鎮基礎設施落后,居民用水都得肩挑手提,住房差,交通不便。改革開放20年后,隨著投資渠道的拓寬,投資力度的加大,城鎮建設的投入逐步增加,我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1998年全縣城鎮自來水用水普及率達84.2%,人均用水50號;城鎮居民人均擁有住房面積9.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擁有房面積35。7平方米;約60%的城鎮居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煤和柴,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液化氣;各種檔次的公交車滿足了居民生產生活所需。隨著城市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還迅速帶動了一批經濟實力較強、交通方便、設施配套、具有較強輻射力的鄉鎮的崛起,成為我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新干一向是"商賈云集"的繁榮之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放寬、搞活等各項改革措施,商品流通發生了深刻變化,集體、個體商業、飲食業和城鄉集市貿易都有了迅速發展,城鄉市場空前繁榮。1949年,全縣商店僅543家,從業人員778人。1998年,全縣商業網點4688個,從業人員8428人,其中各類專業批發公司28人。1998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42億元,比1949年增長253倍,農貿市場21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587萬元。全省第一個中藥材專業市場--贛中藥材市場,規模較大,是江南中藥材交易集散地,現有藥商700余人,經營藥材品種達300余種。在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方面,全縣現有外向型企業20家,1998年,累計招商項目67個,實際利用境外資金34萬美元,區外資金36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