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招商引資網訊:洪山紫菜苔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洪山紫菜苔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洪山菜苔產于湖北武昌。 又名紅菜苔,俗稱油菜苔,簡稱菜苔。洪山,處于丘陵地帶,有九嶺十八凹,土質為紅壤和黃壤土,避風向陽,又有泉水澆灌,冬春之際,氣候溫和,最宜紫菜苔的生長。 《名醫別錄》中記載:蕓苔"乃人間所啖菜",這里的"蕓苔"就是紫菜苔。早在三國時,紫菜苔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在《齊民要術》、《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書中, 都有關于紫菜苔的記載。清代的《武昌縣志》、《漢陽縣志》中也有洪山紫菜苔"味尤 佳,它處皆不及"之類的記載。相傳是湖北歷代向皇帝進奉的貢品,曾被封為"金殿玉菜"。紫菜苔,采摘早,產量高,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傲霜抽苔,粗壯肥嫩,色帶嫣紅,柔脆可口。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4.2克,蛋白質1.6克,還含有胡蘿卜素、核黃素、 尼克酸、抗壞血酸,以及鈣、磷、鐵等有益于人體的營養成分。
洪山菜苔僅產于武漢市洪山寺一帶,菜莖為紅色,較一般菜苔粗。用油爆炒后酥嫩香軟,略帶甜味,是蔬菜中的佳品。
洪山菜苔,俗稱紅菜苔,又名“蕓菜苔”。色紫紅、花金黃,是武漢地區的特產。據史籍記載,紅菜苔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歷來是湖北地方向皇帝進貢的土特產,曾被封為“金殿玉菜”,與武昌魚齊名。它營養豐富,含有鈣、磷、鐵、胡蘿卜素、抗壞血酸等成分,丙種維生素比大白菜、小白菜都高。且色澤艷麗,質地脆嫩,為佐餐之佳品。洪山菜苔,尤以洪山寶通寺之卓刀泉九嶺十八凹一帶出產的品質最佳。優質紅菜苔只產在洪山,若遷地移植,不僅顏色不同,口味也有差異。民國初年,黎元洪離開湖北,到北京當大總統時,每臨冬天,必派專差到洪山來運紅菜苔。由于長途大批運輸,鮮菜運到北京后,時間一久,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澤和鮮味,較之產地新鮮嫩菜苔當然遜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謀把洪山的泥土裝上幾火車皮運往北京試種,結果,菜苔雖長出來了,但色不紅、味不鮮。試種失敗,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貴,以后不得不沿用老辦法,用火車成批運轉菜苔到北京。
關于洪山菜苔的傳說很多,一種說法是:相傳1700多年前,洪山腳下的小村子力,有個叫玉葉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靈手巧。鄰村有個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勞樸實、熱心助人。兩人相互傾慕,早已相愛。陽春三月,他們到風景秀麗的洪山游玩,被人稱“惡太歲”的楊熊撞見。楊熊見玉葉十分漂亮,令兵勇將她搶走。田勇奮力拼打,將玉葉救出,拉著她就往山下跑,楊熊見漂亮姑娘得而復失,叫兵勇將兩人亂箭射死。頓時,田勇和玉葉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楊熊見出了人命,策馬逃跑,突然一陣雷電,將楊熊一伙全擊死在山腰。事后,當地百姓將田勇和玉葉埋在死難的地方,后來墳堆周圍長滿了紫紅色的小苗苗,鄉親們常給它們澆水施肥。到了秋天,當地遇上大蟲災,莊稼顆粒無收,鄉親們將墳堆周圍的紫紅色的苔稈采來食用,覺得甜脆清香,且越來越多,渡過了荒年。秋后,家家戶戶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園里種植,空時把菜苔挑到城里去賣,城里人吃到這種稀有的蔬菜贊不絕口,紅菜苔的名聲越來越大,種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另一種說法與洪山寶塔有關。當年,唐朝的開國元勛尉遲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時,路過江夏(今武昌)縣,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預備了一桌豐盛酒宴為尉遲敬德接風。席間,尉遲敬德對滿桌 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興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紅色蔬菜卻使他食欲大增。他邊吃邊贊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遲敬德從未見過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訴他,“這是楚天名菜‘菜苔’,與武昌魚齊名;若長期食用,可益壽延年。”尉遲敬德聞之,甚為歡喜,一口氣將滿盤菜苔吃的精光。臨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給尉遲敬德備了一份厚禮。尉遲敬德一件未收,唯獨要了一框菜苔去,準備在路上享用。同時囑咐郢州差役,請他每年給他送去一框菜苔去。三年過去了,尉遲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苔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這郢州刺史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報說,東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苔都被妖怪吃了,尉遲敬德不信,便親自帶領一班人馬,浩浩蕩蕩來到江夏,一則看個究竟,二則當面責問郢州刺史。尉遲敬德來到東山,果然看見一大片菜苔全都有葉無苔。這時,彌勒寺(今寶通寺)的主持見尉遲敬德的到來,忙率全寺僧眾出門迎接,并對尉遲敬德說:“要整治這些害人的妖怪不難,只要在東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寶塔即可。”尉遲敬德聽此言后急忙親自進京見架,請皇帝賜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當即下詔,撥皇銀萬兩,命尉遲敬德立即建塔。結果,寶塔建成了,妖怪鎮住了,而尉遲敬德因積勞成疾,還沒有來得及吃上新長出來的蕓苔就不幸謝世了。從此,由于寶塔的神威,彌勤寺鐘聲播及之處,長滿了茂盛的蕓苔菜。其中以寶塔投影之地的“學恭田”生長的苔菜味道最佳。人們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苔菜了,這“蕓苔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