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位于臨夏永靖縣以西50公里、黃河北岸積石山中。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側的紅沙巖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炳靈寺以下寺最為壯觀,窟龕造像鑿于大寺溝右側峭壁上,長2公里,上下四層,高低錯落,幢蓋縱橫,瀕臨黃河,氣勢莊嚴。現(xiàn)保存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元、明、清窟龕183個,大小石雕像近800尊,分石雕、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唐代作品約占三分之二,藝術造詣精湛,造型豐滿瀟灑,富有朝氣和生命力。鸝道元《水經(jīng)注?河水》稱:“河峽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其中169窟開鑿于一天然石洞中,規(guī)模最大,據(jù)說就是唐述窟。內有精美的西秦造像,造型剛健挺撥,栩栩如生。壁畫中神人衣袂飄逸,色澤絢麗,構圖古雅,顯示出神奇美麗的天國風光。畫上有“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造像題銘。是全國石窟中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題記。炳靈寺最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畫藝術,與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甘肅三大石窟。